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新型职业农民登上现代农业“大舞台”

    信息发布者:aaa13930888623
    2017-01-12 12:30:45   转载

    初冬时节,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一个蔬菜大棚里,李丕华正在为农户解答西红柿病虫害的难题。作为该县第一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李丕华俨然成为一个“土专家”。

    据了解,自2012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来,越来越多像李丕华这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登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舞台”。

    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

    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从2012年开始的。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且大多数年轻人离开农村后,不愿返乡从事农业劳动。农村、农业留不住人,“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农业部于2012年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4年,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8个省、30个市整体示范推进,覆盖全国1800多个农业县。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具备一定的资金和企业基础,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强于传统农民。通过培育,他们的创业创新意识增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的内在潜力和发展动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全国农民培训工作经历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两个阶段,实现了由培训向培育的转变。”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表示,培育与培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代表了一种制度上的创新,不再是简单地就项目论项目,单纯地完成培训任务,而是更加注重培育的质量,由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到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并重,延伸到培训后的认定管理、跟踪服务,还有扶持政策的跟进落实,提高了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由办班向育人转变。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

    李东昱是临沂市河东区农广校最小的学员,被很多人称为“农二代”。今年28岁的他,是一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学生。在没有投入到农业工作之前,他也像身边的同学一样留在城市工作,当他听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后,就坚定了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的决心。“之前我对农业生产没有了解,以为还是靠人力去种粮。听了培训课之后,才知道农业机械化操作是这么方便,才知道种地也需要掌握技术。”李东昱说。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主要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骨干从业人员等。在培育对象的遴选上,以服务地方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扩大生产经营作为遴选条件。”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合胜农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韩祥军告诉记者,2016年河东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把遴选学员的任务交给了合作社,当时总共有86人报名,他们根据年龄、产业、实际表现以及需求,遴选出38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产业带动、农民主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基本确立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包括农广校在内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形成“公益性培训机构+多种资源+市场主体”相结合的体系网络。

    在培育机制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突出农民需求,开展全产业链条培养,并开展后续跟踪服务,及时记录农民受教育情况,对考核合格者进行统一认定,强化认定后职业农民的管理和知识更新。

    在培育模式上,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分类型分产业开展培训,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实践技能培训。

    在培育手段上,积极探索在线教育培训、在线信息技术咨询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大力推广的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地头为课堂,以提高农民动手能力为目的,实现在产业链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搭建职业农民实践实习的有效平台和载体,依托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实体,加强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课堂建设。

    江苏省目前推广的“农技耘”APP,为实现农业科研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群体间信息实时交换提供了平台。APP开设的“应时农事”“农业专家”等栏目,开通“提问”“交流”“知识库”等实用功能,让农民们不仅可以浏览到最新农业资讯,还可互相交流经验,向专家进行咨询……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下,各地积极探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方式,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现由重物向重人的转变,通过财政支农方式的创新,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立。”财政部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由2014年、2015年每年投入1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3.9亿元。在中央财政投入的引领带动作用下,近两年来,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创新资金支持方式,财政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在2016年6月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采取“两切块、两到位”的原则,按照因素法由中央切块到省,省切块县,通过分层绩效考评确保落实到位,允许各地结合实际确定补助标准,实行差异化补助。

    江苏省农广校副校长陈光亚告诉记者,对于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财政资金的补贴标准也不一样,采取“钱随事走”的原则,按照培育阶段和环节进行补助。中央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每人3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省级财政主要用于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每人6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县级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普通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育。

    财政补助解决了农民参加培育的后顾之忧。“我们参加培训期间的食宿、教材等都是免费的,尤其是有这么多优秀的教师授课。”正在临沂市兰陵县参加青年农场主培训的庞冲告诉记者,为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次培训还带他们去了临沂市7家先进农业示范基地参观、考察。通过实地观看,交流经验,大大开阔了眼界,更加直观、有效地学习了农业生产经营知识。

    脱颖而出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这部分人活跃在生产一线,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江苏省盱眙县养殖户王朝文是从务农农民变身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之前他一直养鱼,后来参加了县农广校的龙虾养殖培训,几堂课下来,发现养殖小龙虾利润空间更大。于是,他通过培训,认真学习了小龙虾的病虫害防治、水质调控等养殖技术。学成后,他承包了110亩水塘,加上原有的50亩蟹塘,共计投放了1万多斤小龙虾苗,成为盱眙县最早的一批小龙虾养殖户,当年靠养殖小龙虾就赚了17万元。

    尝到甜头的王朝文,联合周边100多户养殖户成立了恒大龙虾养殖合作社。现如今,他还被当地水产部门聘为水产技术指导员,不仅传授技术,还向农民宣传自己学到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醒养殖户不要滥用国家禁用的药物,保证小龙虾的质量安全。

    在采访中,记者遇到很多像王朝文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经过培育,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土专家”,以农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技术和科学、环保、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理念传授给土生土长的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对现代农业的作用之大,可以从四川省广汉市农业局的一组统计数据中得到佐证:当地流转土地中的80%,流转给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2015年的农业总产值中,职业农民贡献近4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吸引着一批年轻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回乡创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6岁的安亮是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安亮家庭农场主,也是长清区政府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他曾在外打工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返乡创业。目前,他在农场种植了300亩蔬菜,主要以青蒜苗、早春大白菜、西甜瓜为主,每亩每年净利润达6万元,年收入十分可观。

    安亮告诉记者,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坚持使用有机肥,种无公害蔬菜,保证食品安全,不仅赢得了市场的信任,还让土壤越种越肥沃,真正实现了“土能生金”。为了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安亮在农场设立了“田间学校”,培训农场的工人和附近的种植户。同时,他还承担了帮扶周边贫困户的责任,贫困户可以用国家补贴的扶贫资金入股他的农场,享受分红,并且可以到农场打工增收。

    像安亮这样返乡创业,同时帮扶、带动周边群众的年轻新型职业并不是个例。据农业部对入库的100多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分析,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7.58%、高中(含中专)的占23.10%、大专及以上的占4.95%,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从年龄上看,18—45岁的占53.65%,45—60岁的占44.40%,一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年龄相对年轻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主体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许多农民有了自己的“现代农业梦”。临沂市河东区邵家湾村的邵长玲刚参加了河东区田间课堂培训,课后老师要求每个学员规划一个项目区,邵长玲用水彩笔画出了一幅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河东稻梦空间有机农场”项目区规划图。邵长玲告诉记者,这个设计不仅是她的作业,更是她的梦想,但要实现这个梦想还需要800万元的资金投入。目前,她已在积极联络合作伙伴,争取能够早日让梦想照进现实。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